《守望先锋2》B测明日上线 常见问题回复公布
我在那些天看了兩本小說,孟瑤的《亂離人》和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算是我與文藝小說的邂逅。
那麼,在公民素質的限制之下,貿然提案並且進行公投,那麼將會失去公投設計的根本意義。從公民社會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意義來看,這當然是一件好事,畢竟真理愈辯愈明,透過政策辯論確實可以讓社會大眾掌握及了解國家政策的方向與內涵,並以投票方式來表示公民的意見,並發揮政策的影響力及決策力,促使公共政策與政府施政方向能符合主流民意的意向。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去投票之前,請先了解每一項的內容 當然,以台灣民主發展的意義來看,公投是必要存在且不可揚棄的權利,從過去到現在的各種公投案當然仍有其正面意義,至少民眾可以透過公投來認識公共事務,就算社會對個案的了解仍非常不足,當前的公投也可作為一種實踐民主權力的試驗與練習。Photo Credit: 中央社 端看公投的意義,人民複決是針對部分具敏感或難以取得社會共識的政策,或是社會大眾對某些公共事務仍有疑慮或是意見分歧,但又對國家發展來說又有緩不濟急的必要性,那麼透過全民公決的方式來確立某些行動、政策及制度,這是公投的根本立意。近期,台灣四大公投案(「反萊豬」、「公投綁大選」、「重啟核四」及「珍愛藻礁」)如火如荼展開,各方陣營針對各項公投都提出自己的立場,進行各種對公共議題的攻防。問題是,台灣雖然已進入民主深化的階段,社會大眾也認為公投是主權在民及民主政治的象徵,擁有公投權早已是根深蒂固的民主權利,但是台灣的公民社會對於公投權有充足的認識嗎? 模糊不清的公投權利,你知道為什麼要公投嗎? 你對公投的想法,還是僅停留在只是一種「象徵性意義」的政治權利?這從2018年十項公投案的濫觴開始,公投到底是作為正常選舉之外,人民對於公共政策的輔助權力?還是淪為政治勢力操作政治攻防與鬥爭的工具?我們不得不加以省思。所以身為公民,請重新檢視即將在12月18日投票的四大公投案,如果你看到推動方的成員表裡不一或意見分歧,甚至不願對內容詳加說明,以及過度簡化成政治口號,你如果真的要去投票,恐怕得要深入了解每一項的內容,別成了政黨惡鬥下的動員棋子。
恐怕多數民眾對於何謂公投及公投意義,甚至何時該啟動公投來捍衛自己的政策立場,都還未有清楚的認識。持平而論,公投的目的並不是要去對抗獨裁政權或一黨優勢制度,因為在獨裁政治的國家,人民根本不會有公投的權力,而且,在民主政治的制度下,人民終究擁有最終權力來決定誰來執政。文:安德魯斯(Robin George Andrews) 史瑞卡(Sue Smrekar)就和許多孩子一樣,夢想有朝一日上太空一遊。
這是NASA時隔30年後首度選擇重返金星,並且不只投入一項任務。柏恩說:「火星是大量探索行星表面的理想目標。但在任務屢次失利後,情勢越來越明顯:這顆行星非常不適合人類探索。」但是火星比金星更具科研價值嗎?「我絲毫不認同。
透過麥哲倫號取得的資料,行星科學界最大的未解之謎變得更惱人:金星是最接近太陽的第二顆行星,其大小和組成幾乎與地球相同,它為何有別於地球、轉變成末日地獄?為什麼這兩顆相似的鄰近行星,有著如此驚人的差異? 1994年麥哲倫號結束探索任務,NASA也終止金星的專屬任務。他們評估了四項任務,其一是登陸木星的衛星,另一是造訪海王星的衛星,以及兩項以重返金星為目標的任務:「金星深層大氣的惰性氣體、化學和成像調查」(DAVINCI+,又稱達文西+)和「金星發射率、無線電科學、合成孔徑雷達干涉量測技術、地形與光譜學」(VERITAS,拉丁文「真理」之意,又稱真理號)。
史瑞卡是真理號的首席研究員,她在NASA宣佈入選提案前說:「我們都非常希望破解『金星魔咒』。當時,美國總統柯林頓針對這項發現,在美國白宮南草坪發表演講,告訴世界:「美國將在太空計畫上全力以赴,尋找火星生命存在的更多證據。」 然而,探索火星生命的進展並不順利。不過她沒有成為太空人,而是成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行星地球物理學家,研發探索其他星球的探測器。
無論你造訪金星哪個區域,都會死得又快又痛苦。在金星厚重且令人窒息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約佔95%。柏恩指出:「我不願承認,對大眾而言,火星有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實際上真的如此。」他常打趣說,他希望炸毀火星,就像電影「星際大戰」(Star Wars)中死星轟擊奧德蘭星(Alderaan),於是所有人就會重新考慮金星。
時隔12年,ESA於2006年發射了金星快遞軌道衛星(Venus Express),服役至2014年。當麥哲倫號結束任務後,金星便顯得孤單。
雲層中大量硫酸可在瞬間侵蝕皮膚、骨頭和金屬。某種意義上,她會參與行星際任務是命中註定:她的父親來自美國賓州的維納斯村(Venus ,亦即金星之名)。
但探尋火星生命的美夢實在太迷人,令人難以收手。結果令史瑞卡大為驚訝,NASA竟挑選了真理號和達文西+兩項任務。25年後的今天,行星科學界仍持續探索火星生命,卻一無所獲。如果你站在金星表面,不會淋到腐蝕的酸雨,但這是因為金星根本沒有降雨:地面氣溫超過480℃,可把太空人或機器人烤焦。」她和同事盼望NASA至少選擇其中一項金星任務。史瑞卡回想,最初的雷達影像揭露了一顆奇異的行星,表面有幾處隕石坑、大量火山以及熔岩冷卻後形成的起伏平原。
這期間內,金星這顆又酸又熱又乾且想必沒有生物的行星,在探索火星生命的陰影下,相關任務毫無進展。太空船能安然繞行,但若要研究金星表面,需要借助能看透厚重雲層的絕佳雷達。
後續研究報告便顯得低調:「微化石」可能全由非生物性礦物所形成。但情況完全相反,30年來僅有兩項金星任務。
金星任務復興的時代已經來臨相較於喬納森正大光明的戰鬥方式,喬瑟夫敗中求勝,擅長欺騙的方式也未嘗不可。
《JoJo的奇妙冒險》為什麼是鄉民心中的神作? 《JOJO論》:荒木飛呂彥意圖推展漫畫的「媒體特異性」,有著將森羅萬象都視覺化的超欲望 《JOJO論》:友情、努力、勝利。閱讀《JOJO論》時,別忘了手邊多放一套漫畫,搭配各名場面服用,更加有效。而每一部作品帶給人們的感動是不一的——例如覺悟,或許你贊同喬魯諾的看法而非普奇神父。Photo Credit: 典藏藝術家庭出版 由此也可看出,創作者荒木與評論者杉田的著眼點不同,創作者善於汲取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化為靈感,重新將之化作故事賦予生命(宛如黃金之風中,主角喬魯諾可以透過擊打或碰觸物體給予物品生命)。
各種奇妙事件、每個角色獨特的慾望、成長、邂逅,使得《JOJO》即便「致敬」了大量元素,卻沒人會否認《JOJO》是荒木飛呂彥獨具匠心的作品。關於「人類的美好之處到底為何?」,荒木始終還在追求的路上。
本書作者杉田俊介除了是個高度涉獵動漫與文學的評論家之外,也是一個NPO工作者,從事照護殘疾人士的工作。《JOJO論》討論JOJO故事,時而飛來一筆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剖析,這似乎都揭示了《JOJO》已超越了少年漫畫不斷戰鬥、戰力通膨的範疇,指向更多種強韌的可能。
杉田對於社會的觀察,使他看動漫的態度十分不同。或許大家會問,《JOJO》作者荒木飛呂彥自己都已出版《漫畫術》、《奇妙恐怖電影論》等著作剖析自己的各項創作靈感了,我們還需要看一本非作者自身論述,而是由一個讀者、評論者論述的《JOJO論》嗎?答案是必要的。
延伸閱讀 【漫畫話經典】人類讚歌的崛起。角色沒有強弱之分,身體的殘疾未必就是一種弱勢、心靈層面的成熟也未必帶來勝利,端看個人如何認知自我、超越自我。漫畫作品雖然是虛構的,但始終來自現實社會的滋養,漫畫有時甚至會回過頭來,發揮比現實事件更大的影響力,進而模糊兩者的疆界。《JOJO的奇妙冒險》本身就是個奇妙的作品,任誰都想不到,荒木當年提出的「人類讚歌」——一個他編造用來回絕「畫那種駕駛機械打來打去的機器人漫畫」的藉口,竟然成了連載一個長達30多年的故事。
黃金精神也並非只有貴族才能擁有,不良少年、黑幫流氓、一個不知名的路人都可能有黃金精神。《JOJO論》正是提供了一個「另眼看JOJO並反思自我」的方式,正如《JOJO》每一部的主題,都直指人類主體的潛力-不論是什麼樣的人,不分善惡、階級,都有可能在特定情況下成長甚至超越自己,使自己即便身陷困境卻仍能心懷勇氣,克敵制勝。
評論者善於指出這樣的過程,並賦予作品本身無限的意義與詮釋(宛如喬尼・喬斯達的黃金迴旋)或許大家會問,《JOJO》作者荒木飛呂彥自己都已出版《漫畫術》、《奇妙恐怖電影論》等著作剖析自己的各項創作靈感了,我們還需要看一本非作者自身論述,而是由一個讀者、評論者論述的《JOJO論》嗎?答案是必要的。
杉田對於社會的觀察,使他看動漫的態度十分不同。閱讀《JOJO論》時,別忘了手邊多放一套漫畫,搭配各名場面服用,更加有效。